园林工程
促进大熊必一运动猫栖息地社会化保护目标实现
必一运动国家林草局在今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发布的关于大熊猫的数据显示: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全球圈养数量达到728只,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
自2021年10月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以来,我国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提升,形成了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栖息地保护体系。
2017年,中国绿化基金会正式发起“熊猫守护者”生态保护公益行动,致力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友通过线上互动“种养”虚拟竹子,根据线上种植情况,结合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条件,参与项目的合作企业将捐赠相应款项,与中国绿化基金会一起在陕西省林业局的指导下,在秦岭等地线下实地种植竹子,以缓解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问题,推动秦岭等地的自然生态修复。7年来,由众多爱心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此项生态公益行动取得显著成就,促进了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社会化目标的实现。
大熊猫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足迹曾遍及我国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在漫长的岁月中必一运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剧,现在大熊猫的栖息地已逐渐缩减到川、陕、甘三省的六大山系必一运动。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栖息地,还大熊猫一片茂密葱绿的竹林,非常关键。中国绿化基金会“熊猫守护者”生态公益行动采取“互联网+公益”的创新模式,通过线上互动与线下行动相结合,取得一定成果。项目在陕西佛坪、楼观台、摩天岭、长青和太白等地,一共种植竹林60多万蔸。竹林生态修复可一定程度缓解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问题,让更多大熊猫能够自由轻松地在栖息地觅食、生活和繁衍。
项目还通过购置巡护员设备、安装红外相机以及开展科普教育等,提高社区村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改善保护区工作的硬件设备。布设红外相机等设备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对区域内野生动物和人类活动的长期监测体系,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很多人喜爱和关心大熊猫,“互联网+公益”的创新模式无疑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与方式。
“熊猫守护者”生态公益行动在发起之初,就采取了“互联网+公益”的创新模式,不仅大大降低公众参与公益行动的门槛,也极大提高了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参与者在网上“种植”虚拟竹子,中国绿化基金会和项目合作单位将网上虚拟竹子转化为真实的竹林,改善大熊猫生活环境。
一个简单的线上社交行为可以转化为公益行为,一次操作简易的转发和互动又可以影响到其他更多人,广泛的个人行为最终汇聚成强大的力量。随着“熊猫守护者”生态公益行动的发起,“人人公益”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中国绿化基金会“熊猫守护者”生态公益行动还是从“捐助型公益”向“产品型公益”转型的全新尝试。有别于传统“捐助型公益”,“产品型公益”的一个要点是设计思维,即公益项目的设计需要有创意和吸引力,从而使公众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必一运动。在“熊猫守护者”生态公益行动中必一运动,虚拟种竹和虚拟认养的创新设计极大激发了公众的参与兴趣,在趣味十足而又简单便捷的行为中完成自己的公益行为。
公益模式的创新设计,吸引和激发了广泛的社会参与。“熊猫守护者”生态公益行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共收获1900多万的爱心粉丝,保护野生大熊猫公益线亿次与大熊猫相关的公益博文。
“熊猫守护者”生态公益行动吸引了鸿星尔克、名创优品、美的等爱心企业先后与中国绿化基金会跨界合作,共行善举。在项目合作过程中,这些企业奉献了爱心、贡献了智慧、收获了善果。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也扩大了自身品牌影响力,得到社会公众认可和好评。
2022年9月,名创优品加入中国绿化基金会“熊猫守护者”项目,号召网友一起加入“为大熊猫种竹子”的行动中来。此项公益活动一经上线就吸引众多网友参与发布大熊猫相关内容,迅速引起微博种竹话题讨论热潮。此次活动,中国绿化基金会搭建起自然公益的全民参与平台,凝聚国内外爱心人士的力量,在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种植50183篼竹子,共同守护国宝大熊猫的美好家园。
带着爱心人士的关注,项目团队来到陕西秦岭大熊猫基地,了解“守护者”日常巡山救助、记录野生熊猫日常数据、研究野生熊猫习性和分布等工作内容必一运动。一连几天翻山越岭,参与竹林种植工作,看着社会公众的一份份爱心转化成一蔸蔸竹子,成为守护的一环,团队成员心中也充满了爱意,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爱心网友与品牌好感度的缔结,原来也可以通过如此有温度、有责任感的公益行动来实现。
对于“熊猫守护者”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绿化基金会将继续沿着科学性、专业性、开放性的道路前行。与大熊猫保护专家紧密合作,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结合自然保护区实地情况,基于对自然生态负责、对野生大熊猫负责、对爱心网友负责的态度,以专业研究为根,以公众参与立本,力求实现熊猫守护者项目专业、可持续地推进,让社会大众的关注与支持落到实处,积极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社会化保护目标早日实现。